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袁隆平逝世!追忆袁隆平,你所不知道的杂交水稻之父

    信息发布者:wx_3qb8bw0eesb07w
    2021-05-22 16:55:39    来源:搜狐   转载

    5月22日下午1时许,湖南日报发布消息证实,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、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,因多器官功能衰竭,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

    此前5月22日上午,据CNTN和中国电视报发布消息称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,于2021年北京时间5月22日上午在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消息一出,随即引发舆论热议,诸多媒体及网友转发相关消息缅怀袁隆平。

    但该消息随即被辟谣,据红星新闻最新消息,22日上午十点五十八分,记者拨打袁隆平原始秘书杨耀松的电话,对方称此事为谣言,没有此事,正在准备辟谣。

    另据澎湃新闻消息,从袁隆平院士秘书杨耀松处获悉,网上关于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是假消息。袁隆平目前在医院,身体状况不太好。“我们目前正在医院”。此后,人民日报、中国新闻网等诸多官媒亦报道称,“袁隆平去世”为假消息。

    袁隆平,男,汉族,无党派人士,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。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,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,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,被誉为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”。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,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,中国工程院院士,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中国发明协会会士,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,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。

    追忆袁隆平:不一样的杂交水稻之父

    1952年,有个学农业的中国小伙,经过重重选拔,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飞行员的资格,如果不出意外,他的一生将和天空打交道。但命运这种事,谁又说得清。

    当时,国家鼓励大学生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当中,于是这个小伙被原路退回,继续在西南农学院读书。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改变,却为之后的惊人巨变埋下了种子。这个差点成为飞行员的小伙,叫袁隆平。

    学农,是袁隆平小时候就有的想法。

    说来有趣,仅仅是因为老师带他们去一个私人的园艺场里郊游,小小的袁隆平看到亮红桃子挂树梢,翠绿葡萄悬头上,顿时觉得农业的世界,太美了。

    长大后,他就报考了西南农学院攻读农业。

    虽然这途中,他差点成为国家游泳队队员、空军的飞行员,但还好,老天又把他拉回了轨道上。

    如今,袁隆平因为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”的称号,而被世界熟知,但这称号来之不易。

    1960年,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,为杂交水稻带来了可能性。

    1965年,袁隆平在14000多个稻穗中找到6株可供实验的不育株。

    14000多个稻穗中找6株,这需要极致的细心,和极大的耐心。

    当时的人们不懂袁隆平在做什么,就觉得他是个无所事事、整日在田里晃荡的顽固分子。

    最开始的成果,并不如意:和常规稻对比,杂交水稻的稻谷产量反而减产5%,稻草却疯狂增长。

    有人说风凉话,袁隆平不卑不亢,条理清晰地反驳:“表面上看这个实验是失败的,但本质上我们是成功的,稻草增产证明了杂交水稻的优势,我们技术选择不当,改进技术,把这个优势发挥在稻谷上”。

    目标清晰的人,哪有时间管得了别人的看法,他们只顾风雨兼程,一往无前。

    一次不成功,就两次、三次、五次,实验到一百次总会出成果。秉持着这样的想法,袁隆平和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最终问世了。

    这震惊了中国和世界,杂交水稻可增产20%,一年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。这无疑让在饥荒边缘挣扎的中国人,大大松了一口气。

    不仅如此,袁隆平还把杂交水稻带到了非洲,极大增加了非洲的粮食产量。至今,马达加斯加的20000货币上,还印着杂交水稻。

    年轻时,老师给袁隆平的评语是:爱好自由,习惯散漫。

    那时候,别人出勤都打卡,只有他不打。打不来,这个爱好自由的人,哪能被打卡这种事束缚呢。

    年轻时逃过了打卡,年老时却逃不过带团队。同样是个麻烦事。在一次采访中,主持人问他:“带的都是精英,精英难不难带?”主持人刚问完,袁隆平抓耳挠腮,整个处于崩溃的边缘……这精英得难带成什么样,把历经了风风雨雨的老人急成这个样子。但每每提及成就,袁隆平就特别云淡风轻。

    去年,“袁隆平说英语”被推上了热搜,引发热议。网友纷纷表示惊讶:“以为袁爷爷的农业技术过硬,没想到连英语都这么牛。”话传到袁隆平耳朵里,他只是说:“我这是破碎英语”。

    袁隆平特别不服老。他经常说:“我是80岁的年龄,50岁的身体”。他曾经说过:“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,不在试验田,就在试验田的路上”。这句话,他一直践行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
    袁老千古!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村民评论
    宏达电脑2021-05-24

    袁老,一路走好!

    回复
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